【设计理念】
1、把握词眼“不须归”,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,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。
2、通过品味词的语言,还原、丰富词的画面,理解古诗词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写作特色。
3、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,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,提高课堂实效。如: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、苏轼的词,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。
【教学目标】
1、理解《渔歌子》的所表现的内容、意境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,背诵这首词。
2、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,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,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。
【教学重点】
学习词的内容,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。
【教学难点】
体会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。
【教学准备】
1、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,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,复习有关词的知识。
2、制作课件。
一,师生交流,自由背唐诗
1、 同学们,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——渔歌子,教师板书。这里,“子”读第三声。“子”即是“曲子”的简称。“渔歌子”又名“渔父”或“渔父乐”,就是垂钓者、打鱼人唱的歌。
2、“渔歌子”是这首词的词牌名,除此之外,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?沁园春〕、〔水调歌头〕、〔清平乐〕、〔如梦令〕、(卜算子),(出示幻灯一)
二、初读,读通顺。
词人张志和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垂钓生活呢?
渔歌子
唐 张志和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
(1)自由读,注意读准生字,做到字正腔圆。
(2)指名读,师小结指导生字:“塞”、 “蓑”、 “箬的读音
(3)再指名读,注意节奏。
(4)教师引读,全班齐读。
(5)提出不理解的词语
3出过渡:教师设问:“不须归”是什么意思?指名说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不须归呢?让我们一起欣赏词中的美景吧!
三、品味词中画。(出示课文插图)
1、观察,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些什么景物?并在词中画出。
2、学生交流。
3、这些景物都是些什么颜色呢?
4、除了所见到的,你还仿佛听到、闻到些什么?
5、多美的画面呀!(师当堂吟诵配乐,凸显词的意境美)
6、师小结:啊,这简直就是一幅有山有水,有声有色,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!
7、此情此景,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诵一曲《渔歌子》,读!
8、同学们,置身于这么美的景色之中,你们想回去吗?张志和想回去吗?怎么看出来的?
9、教师问:“不须归”是什么意思?指名说
10、都下雨了,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?(指名说)
11、是的,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,也是有名的大画家,他不仅会欣赏美,更会创造美,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,说他词中有画,画中有词。)
四、词中故事
1、过渡:同学们,久久不回家,他的家人不担心吗?
都已起风下雨了,他的哥哥,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。于是写了一首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(课件出示),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。
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。(课件出示:乐是风波钓是闲,草堂松径已胜攀,太湖水,洞庭山,狂风浪起且须还。)
2、自由读
3、指名读
4、模拟兄弟对和
过渡:会读不是本事,读得懂才是了不起。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?
生: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,
师:你怎么知道?
生:狂风浪起且须还
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,我就是哥哥,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。
生:读词
师:和词
师:贤弟啊,太湖水,洞庭山,狂风暴雨且须还。
生:青箬笠,绿蓑衣。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师:狂风暴雨且须还。
生: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师:且须还。
生:不须归。
师:且须还。
生:不须归。
师:为何不归?
生: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师:久钓不归,你认为渔者钓到了什么?
生:快乐,美景,闲情,悠然自得„„
师:好一个钓到了美景,钓到了逍遥,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垂钓之绝唱。这首渔歌子是张志和由唐诗向宋词的演创,既具有诗的韵律美,又具有词的参差美,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!
5、古琴伴奏,吟诵诗词。
- 上一篇:《烟台的海》教学设计
- 下一篇:《植物新生命的开始》教案